法律法规,学法守法

微信
手机版
豪仕法规

1964年,38人目睹一场凶杀案,无一人报警,纽约时报:美国太冷漠

作者 :珠楠 2022-09-12 07:18:19 围观 : 评论

1964年3月27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新闻,引起了全美国人民群众一片哗然,连时任总统林顿.贝恩斯.约翰逊都被惊动了。

该报道称,1964年3月13日深夜,在纽约皇后区邱园,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奸杀案,从受害者遇害之初到整个凶杀案结束,整整半个小时的时间,38个人目睹了此案,却没有一人伸出援手,导致一个花样年华的姑娘就此殒命。

太冷漠了,所有看过这篇报道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但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可能事情的结局都会不一样。

那么38个人为什么会对此事视而不见?事实真的如纽约时报所说吗?当年的案件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侥幸心理

事件的女主角叫“基蒂.吉诺维斯”,193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基蒂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条件还算不错,她本人也足够努力。

基蒂和朋友一起合伙经营着一个小酒吧,因为基蒂的人缘不错,所以酒吧生意也一直很好,在很多女孩还需要靠父母和男人生活的年代,基蒂已经能够自己花钱买一辆心仪的车了。

事实上基蒂买车也是出于安全考虑,酒吧开在繁华街区,但她的住所却在皇后区一处安静的园区内,每天晚上酒吧打烊之后,基蒂回到住处都已经深夜了,路上一个人都没有,这对于她这样漂亮又多金的女孩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

为了安全起见,基蒂买了一辆菲亚特敞篷汽车,有了这辆车的加持,基蒂的气质更上一层楼了。

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左右,基蒂一如往日地开着心爱的菲亚特回家,她将车停到车位后,绕着车子走了两圈,确认自己拙劣的车技没有伤害到自己的爱车后,便锁上车门往家走去。

从下车地点到住所这条路,每到深夜就会显得很昏暗,路上基本不会有什么人,尽管每天都在走这条路,但基蒂依然会觉得很可怕。

正当她准备加快脚步往回走时,身后却响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那个声音由远及近,听声响像是朝着自己来的。



基蒂心中不由得紧张起来,来不及回头看,她条件反射般地改变了方向,快步向莱弗茨大道走去,那条街上有一个酒吧,也许这个点还没有关门。

基蒂一路小跑,身后那个脚步声也尾随而来,她一路祈祷,但愿那个酒吧还开着,那样她就能进入人多的地方,脱离危险。

但基蒂的运气不好,到达酒吧门口时才发现,酒吧已经打烊了,并且身后的脚步声也已经逼近,没等基蒂反应过来,身后便出现一个男人,一把将她推到了墙边。

接着那个男人扬起手中的猎刀,捅向基蒂的后背,或许是恐惧已经战胜的疼痛,被捅了一刀的基蒂疯狂地挣扎起来,一边跑一边高声呼救:“救命,天啊!谁能救救我……”

纽约的3月天气寒冷,当时又是在深夜,很多人睡得很沉,也有一部分人即使听到了异常的声音也不愿意离开温暖的被窝。

仅有极少部分人觉得不对劲,挣扎着爬起来,打开窗户看一眼,莫泽尔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公寓当时离基蒂仅30米的距离。



莫泽尔披上睡衣,睡意朦胧地打开窗户,一股冷风直往房里灌,他本想立马缩回被窝,但又看到了倒地不起的基蒂。

基蒂身后一个男人正在左右观望,他手里拿着一把刀,这个时候附近已经有好几户人家亮起了灯,但那个男人显然不是很在乎,正在他举起手中的刀准备砍向基蒂时,莫泽尔大喊道:“男人,你最好放开那个女孩。”

听到莫泽尔的声音,那个男人发现周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探出头来观看,当时他便觉得心虚了,如果有人报警的话,那他的麻烦就大了。

于是,这个男人丢下了受伤的基蒂,快速离开了现场。

男人走了之后,基蒂赶忙从地上爬了起来,见基蒂还能站起来,莫泽尔以为她没有什么大概,于是赶紧将窗户关上,又躺回了被窝。

基蒂看不到自己后背的伤口,但既然能站起来,想必问题也不大吧,男人走后,她没有选择再求助,甚至都没有报警,便快步往家的方向走去。

当时基蒂肯定想不到,她的危机其实并没有解除!



被冰雪封印的人心

那个男人离开现场之后回到了车里,他本想驱车离开,但是他又发现并没有人出来,而且等了几分钟也没有警察到达现场,要知道,警察局离这里并不远,若有人报警,最快两分钟警察就能赶到。

既然没有人报警,这名男子心里就放心了,看样子并没有人愿意出来管这个闲事,那他就可以继续实施自己的计划了。

该男子回到作案现场,但基蒂已经离去,正当他准备悻悻离去时,地上的血迹引起了她的注意,基蒂受伤了,估摸着跑不快,也跑不远,于是他赶忙寻着血迹追上去。

基蒂在往回走的路上越走越虚弱,她背后的伤口也在不断地渗血,或许是因为流血过多,她感觉自己再也走不动了,于是在离家十几米远的一个咖啡馆前停了下来。

咖啡馆旁边有一道楼门,基蒂推门进去,想要寻求帮助,可刚走进门就精疲力尽地倒在了地上,她已经没有力气再喊救命了,只能祈祷有人能在她咽气之前发现她。

可惜的是,基蒂的运气不好,她没有等来拯救自己的天使,而等来了伤害自己的恶魔,那个伤害他的男人又去而复返了。



看到那个面目狰狞凶手,基蒂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喊出了一句“救命!”

基蒂的呼喊声惊醒了二楼的罗斯,罗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门外的叫喊声,那声音太凄厉了,将罗斯这个大男人都吓到了。

罗斯走到门口,趴在门上听了一会儿,那个声音应该就是从他门口的楼梯间里发出来的,虽然他很害怕,但好奇心还是驱使他缓缓地打开了一个门缝。

门外那个男子正疯狂地拿刀对着基蒂乱捅,他的身上,脸上全是血,罗斯没有胆量上去帮忙,而是悄悄地将门关了起来。

随后罗斯给隔壁邻居打去了电话,从电话里,他能听出,邻居也很害怕,并且邻居还请求罗斯赶紧到他家里去,两人一起做个伴,这样的话,即使那个恶魔冲进来,他们两人总好比一个人。

罗斯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那个恶魔就在门口,他不敢出去,想来想去也只能从窗户上爬过去。



罗斯爬到了邻居家里,等了好一会儿他们又打电话给旁边的邻居,让他们注意安全,旁边的邻居称自己认识基蒂的室友,于是又将电话打给了基蒂的室友索菲。

索菲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连电话都来不及挂断,抓起一件外套就赶忙出了门,她以最快速度来到了案发现场,当时凶手已经离去,只留下了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基蒂。

基蒂浑身上下都是伤口,并且衣衫不整,头发也被抓掉了许多,那个时候她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看到索菲时,她嘴里一直不停地发出呜咽声。

索菲不知道她在说什么,或许是在喊疼吧,她流着眼泪替基蒂按住伤口,一边呼喊楼上的人,请求他们报警,或者打电话给医院。

几分钟之后,警察和医生都赶来了,他们把基蒂紧急送往了医院,只可惜,基蒂受伤太重了,还没有到达医院,她就没有气息了。

据法医报告显示,凶手手段十分残忍,基蒂身上大大小小的刀伤有三十多处,并且死前还遭到了侵犯。

从出事之初,到基蒂断气,其间不过半个多小时而已,半个小时,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



911诞生

凶手叫莫斯利,是一个黑人,事情发生后没几天他就被警方逮捕了,这个案件也突然轰动了起来,因为当时最红的媒体《纽约时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事实上,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可以合法持有枪支的国家来说,凶杀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人们都已经习惯了。

可有趣的是,《纽约时报》报道的重点不是凶手,而是整个案发过程当中的那些目击者,据警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整个案发过程当中,有38名目击者,整整半个小时,竟然没有一个人报警,没有一个人去帮帮基蒂,还有什么比这更恐怖的呢?

看了这篇报道的人都纷纷将矛头指向了这些围观群众,认为他们才是杀死基蒂的罪魁祸首,甚至有很多记者还涌向这个街区,去对那些目击者进行采访。

“请问你当时在做什么?”

“基蒂死了,你心里的感想是什么?”

“你有没有后悔?当时如果花上半分钟时间给警局打一个电话,可能事情结局就不一样了?”



整个街区,不管是目击者还是非目击者都被搞得很头疼,一段时间后,有些人受不了舆论的压力,直接搬走了。

被捕之后,莫斯利一直显得很淡定,他脸上丝毫没有大难临头的感觉,并且在审讯的过程中,他还直接坦言,基蒂不是他杀害的第一个人,还有一个死者叫安妮.梅.约翰逊。

莫斯利脸上全程带着笑意,毫不忌讳地跟警方讲述自己的作案手法:“看着她们恐惧的表情,和撕心裂肺地惨叫,我就会很兴奋,有的时候我甚至不想让她们死得太快,那样我的快乐就会减少很多。”

当问及他杀害基蒂的原因时,他坦言:“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因为她是个女人,你知道,女人是个很令人讨厌的东西,她们更多的时候像苍蝇,总在你身边不远不近的地方烦你,而你又难以驱赶,不过好在总有那么一两只会落在你能拍到的地方。”

莫斯利的表现令人震惊,他所说的话也令人咋舌,而他之所以会这样肆无忌惮,完全是因为他请了一个王牌律师。

这名律师叫斯帕罗,在当地有一个说法,不管什么不合理的案子,只要能请到斯帕罗,那离胜诉就不远了。



对于莫斯利这个案子,按照美国当时的律法,他肯定是死刑无疑了,毕竟他的作案手段太凶残了。

斯帕罗团队在向莫斯利询问案发时间详情时,莫斯利说得云淡风轻,将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很到位,仿佛他屠宰的只是一只牲畜。

待他说完后,斯帕罗的助手再也忍不住了,冲出去呕吐了起来。

斯帕罗简单地整理了这个案件,提出了可以用“精神异常鉴定报告”来替莫斯利逃脱罪责,可莫斯利却拒绝了,他很自信,也没有任何畏惧,甚至不屑于用“撒谎”来为自己摆脱罪名,他认为眼前这名王牌律师应该能有更高明的方式。

事实上,不管莫斯利愿不愿意,他都被做了精神评估,以及心理评估,心理学专家在和莫斯利聊完之后称:“他是一个偏执狂,极度自大又疯狂的偏执狂,他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

这份报告最后还是被斯帕罗利用起来了,在法庭上,他唇枪舌剑高调的替莫斯利辩护,最后成功地将他的小命保住了。

莫斯利进了监狱,他一辈子都出不来了,但他的结局不代表整件事情的结局,人们对这件事情始终耿耿于怀。

凶案发生地点被大家称为不详的地方,不详倒不是因为凶案,而是因为住在这里的人都是冷血无情之人。



起初,那些目击者只是逃避外面的舆论,想着时间久了大家便也忘了,但随着时间越久,舆论却越来越疯狂,甚至上升到了人身攻击。

最后,当地居民不得不陆续站出来发声:

“我以为有人已经报警了”

“谁能料到那个疯子会去而复返呢?”

“我住在这里没错,但当晚睡太沉了,根本没有听到呼救!”

“很明显,凶手是个疯子,我冲出去只会多一个尸体而已!”

“事实上我根本不知道报警电话!”

各种各样的原因,听起来似乎都是合理的,但放到整个事件当中又显得不那么合理,人们纠结的是,38个人,但凡有一个人站出来,事情结果都会不一样。

你觉得呢?如果是你,你会站出来帮助基蒂吗?

相关文章

  • 2005年医院护士抱错孩子,5年才发现真相,已经有感情了怎么办?
    2005年医院护士抱错孩子,5年才发现真相,已经有感情了怎么办?

    2005年3月19日,陈女士在浙江温州友爱医院生下了一个儿子。转眼5年过去,陈女士的儿子被全家视若珍宝,她的丈夫黄先生却突然带回了一个重磅消息。他们的儿子可能不该姓黄,而该姓白。原来就在几天前,一个名叫白植伟的男子告诉黄先生,白黄两家的孩子抱错了,他们的养子才是对方的亲子。陈女士不愿意相信丈夫的话,但白植伟却拿出了有力的证据。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影视剧中常见的“抱错了”情节在现实中是如何发生的...

    2022-09-12 07:18:38
  • 981年江苏姑娘捡到一金印,在日本引起轰动,200年谜案终于解开了
    981年江苏姑娘捡到一金印,在日本引起轰动,200年谜案终于解开了

    1981年南京博物馆收到了一位江苏姑娘上交的纯金印章,该枚印章外形十分特殊,它的印纽为立龟,在场的专家都不曾见过这样的印章,很快,这个消息就被各大媒体宣传开了。与此同时,该印章的消息在日本也引起了轩然大波,日方对此颇为重视,他们甚至惊呼:谜底解开了。这是怎么一回事?1981年,在邗江县甘泉村一处修建公路的工地上,一位名叫陶秀华的女子在这干活,她无意间发现土里有一枚闪闪发光的东西,因为好奇,她顺手...

    2022-09-12 07:18:35
  • 2005年陕西一起因“共享干爹”诱发的荒唐血案
    2005年陕西一起因“共享干爹”诱发的荒唐血案

    钱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它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没有钱,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将寸步难行,但金钱却不是万能的,它买不来真挚的感情,也买不来真正的尊严。若是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尊严,那么就只会适得其反,到最后反倒会害了自己。2005年4月28日,陕西省的一位果农趁着天气好到自家的果园里翻土,而他挖着挖着,却突然感觉锄头碰到了一团柔软的东西,出于好奇,他挖开表面的泥土,结果眼前的一幕却把他吓得亡魂皆冒。泥土下竟...

    2022-09-12 07:18:32
  • 99年,天津26岁美女死刑犯被枪决,死前唯一要求:穿婚纱执行死刑
    99年,天津26岁美女死刑犯被枪决,死前唯一要求:穿婚纱执行死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是死刑犯,他们在临死之前也总是想着能走得体面一点,因此在执行死刑前,死刑犯往往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要求,就比如1999年深秋,天津的一处刑场上,一名女性死刑犯就向法警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我想梳洗打扮一下,穿上我的婚纱再走。”不到26岁的尹艳萍这样对法警说道,她一生爱美,即便是死,她也要死得漂亮一点。法警批准了她的要求,这样的要求不过分,抛开死刑犯的身份,尹艳萍不过是个二...

    2022-09-12 07:18:29
  • 58岁多金大爷闪婚54岁女神,大妈:除了夫妻那点需求,其他都很好
    58岁多金大爷闪婚54岁女神,大妈:除了夫妻那点需求,其他都很好

    在头婚中,人们多数考虑的是婚姻的激情,但在二婚中,人们的心境往往都会有所变化,此时的激情已经不在多数人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所考虑的往往是一些更加现实的东西,比如利益与彼此之间的陪伴。但这并不能代表全部,有些人尽管年纪大了,他们仍会去追求婚姻中的激情,若是碰上一个志同道合的另一半倒还好,但没有碰到的话,那么就免不了会有一场纠纷,这样的纠纷往往就很难收场。凌霄勇(化名)是一名58岁的离异男士,常年一...

    2022-09-12 07:18:27
  • 14岁女孩离家出走,被老汉拐走后6年生3娃,找到时母亲早已认不出
    14岁女孩离家出走,被老汉拐走后6年生3娃,找到时母亲早已认不出

    每个小孩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父母在身边,有父母教导的孩子,在性格和为人上总会与其他的孩子有所不同,这就是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但残酷的现实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这样幸福,能够有父母陪伴在身边。许多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能够很好教育孩子的条件和能力,从而导致如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叛逆儿童和留守儿童。由此可见,在缺失爱的环境下成长...

    2022-09-12 07:18:23
  • 1964年,38人目睹一场凶杀案,无一人报警,纽约时报:美国太冷漠
    1964年,38人目睹一场凶杀案,无一人报警,纽约时报:美国太冷漠

    1964年3月27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新闻,引起了全美国人民群众一片哗然,连时任总统林顿.贝恩斯.约翰逊都被惊动了。该报道称,1964年3月13日深夜,在纽约皇后区邱园,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奸杀案,从受害者遇害之初到整个凶杀案结束,整整半个小时的时间,38个人目睹了此案,却没有一人伸出援手,导致一个花样年华的姑娘就此殒命。太冷漠了,所有看过这篇报道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但凡有一个人伸出...

    2022-09-12 07:18:19
  • 87路公交上27个月的娃惹众怒,全车乘客人人喊打,仅因为他哭闹?
    87路公交上27个月的娃惹众怒,全车乘客人人喊打,仅因为他哭闹?

    这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下班回家时所乘坐的87路公交车上,因为一个27个月的娃连哭带嚎,竟然引起了全车乘客的震怒,笔者也不例外;当奶奶带这个娃向后门移动准备下车时,娃的举动更让众人按捺不住地出声:打他!这到底是咋回事?单纯因为这个娃哭闹吗?以笔者的亲历角度来看,之所以人人喊打根本就不是娃哭闹这么简单的事!事发地辽宁抚顺这个不再具有朝气的城市,87路是从东至西贯穿市区的一条老线路,以上下班通勤乘...

    2022-09-12 07:18:17
  • 30多岁立遗嘱! 您怎么看?
    30多岁立遗嘱! 您怎么看?

    导读:日前,中华遗嘱库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 ldquo;30多岁是立遗嘱的最佳时间 rdquo;,引发公众关注。30多岁要不要立遗嘱?针对这一话题,媒体采访了我市10位30多岁的年轻人,只有一位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认 日前,中华遗嘱库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 30多岁是立遗嘱的最佳时间 ,引发公众关注。30多岁要不要立遗嘱?针对这一话题,媒体采访了我市10位30多岁的年轻人,只...

    2022-09-12 07:16:15
  • 八成空巢老人处于单身状态 五成以上想再婚
    八成空巢老人处于单身状态 五成以上想再婚

    导读:统计显示,沈阳市上半年某区法院受理的60岁以上老人的离婚案件多达60起,照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8%。沈阳市67万空巢老年人口中,八成都处于单身状态,其中五成以上的单身空巢老人都希望能再婚。离婚率高、希望再婚的人也 统计显示,沈阳市上半年某区法院受理的60岁以上老人的离婚案件多达60起,照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8%。沈阳市67万空巢老年人口中,八成都处于单身状态,其中五成以上的单身空巢老人都希望能...

    2022-09-12 07: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