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法律圈年度汉字——卷,何以至此?
今天是2023年最后一天了,明天就是2024年第一天了,犹如每个家庭都在盘算这一年的收获机收成如何,每个单位都在搞年度总结,或是喜悦,或是希望,或是惶惶......
岁末年初,创刊四十年的“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是,“不惑,是有进无退的前行,是心怀牵挂的闯荡,是背着大山的跳舞。是上有老下有小肩上扛着整个世界却无可依靠的“必须坚强”。那就为自己点个赞吧,然后咬着牙继续走。”可见,他们过得也不容易。
到了法律圈,贯穿全年的是,不时传来律师收入下降的消息。有人将其归咎于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有人说这是个别律师的矫情,还有人说这本是因人而异,不过被自媒体放大了而已。
各地律协发布的青年律师职业状况调研文章都指出了一个共同的事实——一半以上的青年律师年收入不足10万元。不少律协的调研报告里,还出现了律师人均代理案件数量下降的数据统计。有文章直接用“生存压力步步紧逼,社保缴纳或雪上加霜”做标题,来形容各地青年律师的处境。这在以往的年份里,是很少见的。
作为外在表象的是,2023年1月4日,深圳龙岗区法院发生的律师暴力袭击法院诉前保全工作人员事件,可以看作律师处于维护客户利益、体现职业价值与遭遇法院不予立案夹缝之中的一次爆发。其后,案件两年没立上被投诉律师公开喊冤、外地律师公开谴责遭遇法院开庭“放鸽子”、律师尚在安检法院已经开庭完毕......贯穿全年的是,律师因执业权益问题与法院人员频频发生纠纷。
在律师行业内部,从年初的两律师互殴、律师举报律师妻子,到律师公开谴责原来的律师团队欠薪、律所分所与总所之间内讧公开化、知名律所内部大批人员离职......律师行业内部的动荡与纠纷,不时爆出热点,贯穿了全年。
律师的执业形态,“浙江政府采购网”3月28日发布的一则“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债发行法律服务项目”的“中标结果公告”显示,某律所以3元提供一年法律服务的价格中标;法院的一判决显示,一起标的额6.9亿元的银行借贷欠款追索纠纷案件中,作为原告的律师费是5万元;某顶级律所的一份向省高院领导哀求案件从轻判决的《紧急汇报》中披露,发行金额超过450亿元的债券项目,律师收费总额仅40多万元......
能够中标以上的,肯定是大中型律所。他们没有为业界争来标杆性收费,却以如此的低价承揽业务,对中小型律所及律师,形成降维性毁灭性打击。于是乎,滴滴车私家车上律师广告、路边广告牌煎饼摊子奶茶店都出现了律师广告、律师进军直播平台地摊经济、律师承诺案件代理没有效果不收费、法律顾问前三个月免费......
在法律行业中,法律公司、法务经纪社团等形态,以胆大灵活、少有约束、直奔营利目的等特点,与律师行业发生着千丝万缕互为纠缠的关系,异军突起的发展了起来。律帅事务所、律师经纪人、虑师事务所等等,不光在源头上分割着法律业务,甚至以资本控制的方式开始操控律所。
终于,在年中爆发了一次律师行业对法律公司的集中声讨。各地律协纷纷发布“声明”或“通知”,要求社会各界认准律师、律所才是正宗法律服务的提供者,并且严令律师、律所不得以任何形式跟法律公司、经纪人社团等组织发生业务往来。
奈何,不过仅是通知和声明而已。犹如广东惠州查处的一起律师到法律咨询公司坐班的“违法”案例中,凸显了生存压力下行业规则的苍白。“查处通报”的留言区里,再也没有了律师对于法律公司的谴责,反而是对律师的同情。给律所打工,还是给法律公司打工,在让自己生存下来的目的下,应该是没有差别的吧?
今年期间,公开的报道显示,还发生了两起律师或律师家属遇袭的事件,留言区的情况,让很多法律人感慨律师的社会评价何以至此?今年期间,还发生了众多的律师涉案案例,有涉行贿的,有涉虚假诉讼的,有涉(保险)诈骗的,有涉非法集资的,有涉黑社会犯罪的等,其中大多均以认罪伏法判刑吊证结案,仅有几例掀起了律师行业救助同行的舆论关注。
以上这些,貌似都是发生在法律行业内部,但只要认真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及现象,其实早就存在,不过是今年突然变得异常频发罢了。究竟为何?形势变化罢了。
犹如此前文中写到的,律师为主体的法律服务市场,不过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附属行业,国家推进法治建设的一个力度体现。在市场主体普遍性感到生存及发展压力下,对于法律权益、公平正义的追求及成本付出,必然要退居其次。这也就构成了法律市场的需求方现状。
此外,法治建设的推进是否足以提供法律服务的社会认可呢?举个例子,有法院《执行立案所需材料》的“告知牌”写着:“律师来办理相关事项的,请配合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要求,不要把法律规定挂在嘴边,很多事情的实际情况与法律规定是相辅相成的,法院不是当事人,不需要你普法。”,并且告知,“本窗口可随意拍照拍视频”。司法机关对于律师群体如此的“高冷”,又何以让社会群体对律师的作用充满信任?
这年中,除了不断发生的律师跟司法人员的冲突之外,不时的也爆出有律师直接充当了“第二公诉人”的评价。打不过就加入,有自媒体文章显示,有些律师现在居然将充当值班律师、援助律师,当成了主要的收入来源。更有律师称,能拿到此类业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当律师需要配合司法机关工作时,其为当事人权益而争取的职业要求,又何以保证呢?
作为律师职业环境保障的司法公开制度,无疑是今年绕不开的话题。南方某律协会长为了让审判长不打断其庭审发言而行贿了20万元,让不少律师感慨,律师的庭审发言都这么难吗?曾几何时,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司法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让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可如今,这四大平台的推进工作,还有人提及吗?
此前,裁判文书网每天公开的“新增文书”数量都是几万篇,如今每天就是一两千篇,有时才几百篇。到了2023年,更是达到惊人的下降幅度。截至2023年4月19日,2022年全年各级法院公开的行政诉讼裁判文书仅有852件,而公开数据可知的该年全国仅一审行政诉讼案件便有约28.5万件,判决文书公开率只有0.06%。
经过一番媒体的强烈呼吁之后,得到的“回应”是,今后的裁判文书公开将进行“标准优化、机制规范、稳慎适当、依法监管”。至于什么标准什么范围公开,成了未知数。没有了外部监督,司法办案的质量把控,越来越以内部上下级考核的形式进行,律师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度,越来越少。
在2023,从张雪峰的一句“律师就是销售”、“你要把自己卖出去”、“怎么能让对方把案子交给你来做”来定义律师乃至法律行业时,遭到了众多法律人的抵制,可见,几十年的法治推进,起码还是让很多人具备了基本的是非观。
更有不少的法律人,在热点事件,包括裁判文书网公开这件事上,屡屡坚持正确的法律见解,让我们在一片的“内卷”之中,也看到了法律人的“脊梁”所在和希望。
2023年已经过去,2024年已经到来!烟语君跟众多的法律人乃至社会大众共勉:做好自己,守住底线,要坚信,对的东西终究会到来,历史早晚会向前发展的!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