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衔,总理力挺陈毅授帅,十年后因何事,陈毅被总理严厉
总理力挺陈毅授帅
1955年大授衔,有一个默认的规定,原先在部队任职的将军,建国后已经从事地方工作的,一律不参加大授衔。鉴于这个规定,许多有资格评选为元帅、大将的革命功勋人物错过了授衔,如已经是总理的周恩来,总理的搭档邓公,还有程子华、张鼎丞等人,主席为了工作方便,坚决辞去了专门为他设的“大元帅”军衔。
大授衔期间,元帅、大将的名单由中央军委商讨决定。据主席的侍卫长李银桥回忆,整个评衔过程中,第三野战军究竟选谁当元帅出现了分歧。主席力挺粟裕授帅,感叹:“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一般情况下,主席的意见比较中肯,反对他的人不多。可这次,总理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应该给陈毅授帅。总理为了说服众人,讲了苏联元帅布尔加宁的事迹,这位元帅的事迹与陈毅有类似之处,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和能力远不如后者,苏联人民依旧给予他元帅军衔。
抗日战争、陈毅是新四军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再加上红军时期的贡献和资历,陈毅授元帅的资格是完全达标的。在总理的力挺下,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十大元帅中排名第六。
陈毅与主席、总理之间的革命感情
陈毅参加革命的时间很早,1919年留学法国期间,因为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当地的警察逮捕,武装遣送回国。四年后,在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期间,经肖振声等人的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南昌起义时,陈毅担任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又随朱老总指挥了湘南起义,率部来到了井冈山,与主席会师。在井冈山上,陈毅是除了主席,朱老总外的第三号人物,为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革命时期,主席与陈毅建立了良好的革命友谊,二人虽然有过短暂的意见不统一,但在周总理等人的调解下,陈毅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选择支持主席。陈毅为人襟怀坦荡,有错必改,且善于自我批评,在全党全军中的形象非常不错。
革命期间,总理对陈毅的帮助特别大,二人私下感情不错,是一对无话不说的知心好友。主席,总理和陈毅三人从革命开始时就走在了一起,相互扶持帮助,三人都经历过最困难的时期。
总理罕见动怒,批评好搭档陈毅
十大元帅中,陈毅是比较特殊的一位。陈毅文科出身,写得一首好诗,是一位有才气的元帅。论写诗词,我党高级领导人中,恐怕只有主席在陈毅之上。主席写的诗词大气磅礴,文学底蕴非常深厚,一首《沁园春o雪》让人印象深刻。
陈毅除了诗写得好外,还是一位军政双优的全才。陈毅虽然不是正规的军事院校毕业,但他的军事能力非常突出,长期担任一支部队的主官,如新四军军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除此之外,陈毅为人风趣幽默,说话很漂亮,主席曾经评价他“八面玲珑”,再加上陈毅擅长做统筹工作,非常适合干外交工作。建国后,陈毅于1958年接替周总理,成为新中国第二任外交部长。
众所周知,外交工作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外交部长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国家,因此需要谨言慎行。陈毅担任外交部长期间,大部分时间做得非常好,受到了主席和总理的高度赞扬。
正所谓“言多必失”,陈毅是一位健谈的人,有时候也会“吹出牛”,嘴边没把门。1965年,在一次外交活动中,陈毅犯了一个较大的错误,总理和主席知道后,非常不满,一向温文尔雅的总理甚至发怒了,批评了陈毅,这是怎么回事呢?
按理来说,已经担任外交部长,主持外交事务七年的陈毅不会犯低级错误,可凡事就怕万一。1965年,陈毅代表中国与其他国家代表前往阿尔及利亚参加会议,恰逢该国发生政变,前来参加会议的各国领导比较慌,请中国代表拿主意。
此次大会,前来参加的国家大多数来自亚洲和非洲,中国是大国,影响力大,各国领导人询问陈毅:阿尔及利亚发生了政变,会议是否正常举行。陈毅当时没有考虑到问题的严肃性,回答得比较随意,拍着胸脯说:大会要正常开,而且要把她开好。
得知陈毅在不清楚形势的时候,当即表态,也没有请示中央的态度,总理和主席都比较生气。外交无小事,中国能在国际上渐渐有影响力,在外交方面秉承着言而有信的态度,积累了不少好人缘。
阿尔及利亚发生政变,这是外界存在的不确定因素,陈毅没有请示中央就代表中国对此事表态,无疑是不正确的。如果因为阿尔及利亚因政变导致会议最终没有召开,就代表中国将失信于各国,这不利于我国今后开展外交工作。
为此,总理不仅严肃批评了陈毅,而且还拍了桌子。陈毅犯了外交错误后,认错态度也很诚恳,主动给总理和主席写检讨,吸取了这次经验教训。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我国这次外交失误很容易被他国利用,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当时不惜余力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他们很可能会借着陈毅此次外交失误,大做文章,抹黑我们。
总的来说,抛开1965年的外交失误,陈毅担任外交部长期间做得还是可圈可点的,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总理对外交事务的重视和严格程度,使得我国外交事业蒸蒸日上,发展迅速,这一切都离不开总理和主席的正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