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诸葛亮有几斤几两?只因犯了三个错误,才无法一统三国
“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这是诸葛亮留在人们心里最深刻的印象,他只需弹指一挥间就能让敌营损伤千万。
虽为蜀国鞠躬尽瘁,可最后也难抵天命,他是智慧的化身、是无数人赞扬和学习的对象。很多人想到蜀国失败,就是因为天道不公,而非丞相之错。
然而人无完人,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他是否像人们口中说的那样传神呢?无法统一三国,怎么跟所谓的“三个错误”有关吗?
不识人之明和用人之长
在诸葛亮制定伐魏战略之后,全军上下一往无前,第一次伐魏也取得胜利,这个更让蜀军士气大振,谁知后来就出现了意外。
街亭一战让蜀军元气大伤,损失了近万将士的性命,同时暴露了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针。
当初在用人上诸葛亮万般思量,启用了马谡,这也是一次重大的失误。
马谡在军事上还是很有才华的,他经常给诸葛亮进言献策,善于分析战局,而且他经历了很多次战争,虽然没上前线,但对战局颇为了解。
在这个方面来讲,马谡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军事参谋。但是他的实战能力差,而且实战的经验少,这就导致了这次街亭之败。
诸葛亮虽然知道街亭此战非同小可,但是最后还是交给了实战能力差的马谡,原因可能有两个。
其一是诸葛亮不知道马谡的军事实力到底如何,或者说是马谡的实战能力和进言献策的能力将诸葛亮蒙蔽,使之做出了这个选择。
还有一个方面,相传蜀军虽然表面团结统一,但其实内部力量暗自分为五股。在刘备驾崩白帝城后,这五股力量的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所以在诸葛亮作了伐魏大计后,他需要自己手下的一名大将去打开局面,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此团结别的方面的力量,这才有了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关羽。关羽在民间的威望极高,很多地方都供着他的画像,他是忠义的代表,但是他身上也有很多缺点,陈寿就说他:刚而自矜。
关羽的傲慢永远是他抹不去的伤疤,在对待东吴的时候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由此导致了自己人生最大的错误。
当荆州失去,他悔之晚矣,后来败走麦城,最后被马忠俘虏,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诸葛亮明知道关羽傲气十足,却剑走偏锋让他留在荆州,实在是不该。
镇守荆州需要一个性格沉稳、小心谨慎的人,这样结果可能会更好。用人之长是一个帅才所拥有的基本条件,而诸葛亮在这一点上出现问题,导致了最后伐魏的失利,试机一旦过去就不能收回来。
不善临阵调度随机应变
我们知道诸葛亮未出茅山而知三分天下,这是他的军事才能的体现,但是在临阵调度方面却做的有些欠缺。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顷刻间就能改变战局,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在马谡的问题上,诸葛亮纠结的太多,反而出了问题。
这场战役关乎着以后战局的发展,他需要做出十足的把握,在迫不得已的时候,自己可以去守街亭。
然而他却派了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这才导致了失利。领导人在这点上给出了客观评价,“初战,亮宜自临阵。”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首战往往需要打得漂亮,这才能为以后的战斗打下基础,将士们也有了战斗的勇气。所以说诸葛亮这方面的失误,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
诸葛亮在用兵上太过小心谨慎,以至于不能精准把握时机,失去胜利的机会,这点上曹操就显得好多了。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在面对许攸建议时候当机立断,亲率五千精兵袭击袁绍粮草之地,导致袁绍军心涣散,无力再战。如果曹操像诸葛亮那般谨慎,可能达不到这样一个好的结果。
军事战略
诸葛亮“束发读诗书”时候,刘备来请三次,这就是老生常谈的三顾茅庐。《隆中对》更是给刘备带来了生的希望,其中制定了以后的战略方针。
在形成三足鼎立的状态下,慢慢再图统一,这更是让大家惊叹他的军事能力。但还有一位军事家提出过异议,这便是毛主席,他说《隆中对》一开始就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隆中对》中有两个重要前提,其一是得到荆州和益州,有了这两个地方作为基础。其二是联合孙权抗曹,由于曹操实力太过强大,所以在正面对抗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
虽然蜀国这样想,但是孙权却没有这样思考问题。在后来的孙权杀害关羽破坏孙刘联盟,这就能发现,这第二个计划根本实行不了。
曹操的实力太过强悍,其实孙权方面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就随着诸葛亮的意思走了。但刘备的最终目标是光复汉室,将大汗王朝扶起来,这本来就和孙权的理念完全不同,所以不可能长久。
在孙刘两国交往的过程中,矛盾时不时会发生,只是在北方的压制下两者不得不做出妥协,他们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利益变大。
还有在新复汉室的时候,诸葛亮原本制定的计策是三分兵力。关羽镇守荆州,刘备攻打东吴,而诸葛亮北伐。
然而此战略有一个重大的失败,分兵乃兵家之大忌,一般的战斗都是合而为之。
在三国中,蜀国的综合实力本就偏弱,这样的战略更是不符合实际。
加上蜀国的地理优势,易守难攻,然而诸葛亮制定的计划却完全没有用到自己的优势。讨伐魏国和攻打东吴的路程遥远,路途艰难,因此消耗极大,难以实现。
但是诸葛亮在另一方面有很大的才能。七擒孟获传达了这样一个思想,真正的胜利不一定要将对手赶尽杀绝,而是恩危并用。
不论怎样说,诸葛亮都是一个难得的全才,是治理国家、出兵应战的大师。一篇《出师表》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