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错案追责实质化启动:办案,不仅是别人的人生,要是自己的人生了
- 1月12日至13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对2024年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对2025年政法工作“布局谋篇”。13日至15日,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全国检察长会议、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纷纷召开。以上会议均指出,“完善司法惩戒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实质性开展惩戒工作”。与之相印证的是,2024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惩戒委员会成立大会和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在最高检机关举...
-
- 十年磨一剑?司法责任制改革以来已经出台了这些法官错案追责文件
- 2025年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惩戒委员会成立大会和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党组院长,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惩戒委员会主任张军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提出,“成立法官惩戒委员会,实施法官惩戒制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要求,是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的改革要求,是保障法官依法履职、公正司法的法治要求,有利于通过科学准确审查认定、严格依纪依法追责惩戒......”此前的...
-
- 解锁新能源汽车电池被判刑,法院案例为何评论区翻车
- 最近,又一则法院公开发布的司法宣传案例,在评论区和自媒体的评论文章中翻车了。详细案情,请见本号今天第六篇推送的文章《案件的评论区翻车了:两名初中生“解锁”维修新能源,被判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个近期法院自选发布的案例,遭遇评论翻车了。简要概括一下法院发布的案情:两兄弟初中毕业,从事汽车维修行业,多年积累下来开了一家汽车维修公司。新能源汽车崛起,行业内不少车企的规定是,动力电池...
-
- 如何解决一些法院视司法公开如洪水猛兽问题?
- 近日,数名律师到某法院旁听一刑事案件,因对法院规定的律师不能携带笔记本电脑、手机进入的安检要求,与法院安检法警产生理解争议,在争议中遭遇法警喷射辣椒水的视频及文章,正在引发网络热议。截至目前,尚未有官方部门对这一事件做出回应和处理,不知道后续结果会如何?跟其他法院之前就有过的,一个法院一个安检规定,屡屡爆出法院规定当事人乃至律师不得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法院一样,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法院安检规定...
-
- 自媒体转载一审判决书被法院投诉侵权,结果第二天被平台驳回了
- 近日,有网友私聊烟语君称,他的自媒体被一法院投诉侵权了,理由是他转载了一篇该法院的一审判决书。法院的理由是,该一审判决书尚未生效,自媒体不得转载,否则就是侵权。网友觉得很不理解和冤枉,在他看来,但凡是法院的法律文书,都应该是公开做出的,无论是一审的还是二审的,怎么能不允许他人公开或是转载呢?况且,网友的判决书来自案件一方当事人提供,转载时其还专门隐藏了必要的当事人信息,怎么可能存在侵权情形呢?烟...
-
- 以考核数据论司法业绩,结果都是没人真办案的逆淘汰
- 近期,最高检做出“一取消三不再”、一体抓实“三个管理”的决定,宣布要避免再次出现检察工作围绕“追求数据好看、排名靠前”转;最高法也宣布,对考核指标从26项减至18项,法官人均结案数、延长审限率、裁定再审率、司法建议反馈率等指标被取消。为何要有如此的转变?“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近期还专门刊发文章,通过采访司法一线人员的方式,报道了用案-件比”为核心的案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和评价检察工作...
-
- 为何砍掉“案-件比”为核心的考核?有检察长不愿上台检讨而辞职
- 10月15日、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检委会(扩大)会议和党组会议上决定,“取消一切对各级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机关的不必要、不恰当、不合理考核,不再执行检察业务评价指标体系,不再设置各类通报值等评价指标,不再对各地业务数据进行排名通报”,迅速获得了法律圈乃至社会上的一致好评。这一改变全国司法机关工作运行模式的举措造成的社会影响,至今还在引发评议中。12月16日,“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发表了一...
-
- 法院案件为何越来越多?漫长繁琐的司法正被违法者用来获利
-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了北京朝阳法院收案排号的相关信息,惊呼北京朝阳区法院今年的民事收案30多万件了,而根据其公开的员额法官有280个左右计算,岂不是每个法官每年审至少1000个案子?帖子为了进一步论证“干不过来了”,拿出的证据是,“听说朝阳区从交材料准备立案,到判决,已经是两年起步了”。这则帖子一石掀起千层浪,众多的法律自媒体现在正在热烈的讨论,法院为何这么多案件的,法院案多人少的影响如何...
-
- 法检取消了不合理的考核指标,但要警惕考核换个马甲卷土重来
- 近期,最高检做出“一取消三不再”、一体抓实“三个管理”的决定,法院系统也做出类似决定。这个事儿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法检系统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苦于考核的广大基层法检干部纷纷拍手称庆。从广大干部的表现看,这项政策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是得人心的。然而,在欢庆之余,恐怕也要特别警惕法检机关的考核“换个马甲”卷土重来的可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取消三不再”之后,一段时间内,可以说,原来的那种单纯以数据排名...
-
- 又见律师凌晨到法院排队立案,年底立案难为何屡禁不止
- “今天去法院立案,网上立案被驳回,线下去还是不给立。搬出来法条也没用,问了庭长还是没办法,最后灰溜溜走了。”“有律师卷到凌晨5点钟就去法院门口排队立案,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又想一大早去现场排队......”今天,有自媒体配文配图的关注了一把法院年底立案难的问题,尤其是提到的律师凌晨都法院排队立案的现象,引起了不少律师的触景生情。有网友留言,“我凌晨四点半去法院排队立案,想想都是十年前的事了。”曾...
-
- 法律人的尴尬莫过于,前日奉为圭臬的法学权威,隔日因受贿被判刑
- 2024年11月27日,山西省太原中院对最高法院民一庭原庭长郑学林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一案一审公开宣判,判处郑学林犯有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数罪并罚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350万元。法院认定,郑学林不仅在任职最高法院立案庭副庭长、立案二庭庭长、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审委会委员等跨度近二十年期间的2004年至2022年,在案件处理、工作调动等事项上受贿3529万余元,而且在2023年退休后,还在...
-
- 律师面对纠纷咨询者说出法律途径很无力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 最近,老律师王学堂在自媒体上分享了自己遇到的一个法律咨询,很能说明当下法律行业的境遇:有了纠纷,无论国家、司法还是律师,都告诉大家要走法律途径,可真到法律途径实际,或是走了一遍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想真正解决纠纷,不仅是有难度的问题,而且有概率的问题,有良知的律师,纷纷表示无力和无奈。事情的大概是:有网友咨询的问题是,他为某人介绍成了一个项目,按照当初的约定,事成后他应该获得三成的利润提成...
-
- 当法院人自己的案子也遭遇立案难、法官会见难
- 近日,有网友向烟语君发来了一篇诉讼遭遇的文章,内容倒是常见的立案难,毕竟,网络时代,没有什么新鲜事儿,不过是换了不同的地点人物罢了。可是,这篇文章作者的身份,倒是格外显眼,令烟语君给他的回复直接就是,你现在也知道打官司有多难了?这篇文章网上有,我也就不发链接了,因为里边有实名,发了就成了举报信了。转述个大概吧:身在南方某地的原告称,自己在今年1月份遭遇了网上消费欺诈,在报警处理未果后就将网上收款...
-
- 不予采纳!于法无据!自认充分合理遭遇法官“自由裁量”会如何
- 曾经看过一份判决,其中之一的案情是,被告将患有重病的父亲接到家中伺候,父亲治病花了几十万元的医疗费,期间发生过父亲银行账户的20万元被被告取走的记录。等父亲去世之后,被告的兄弟姊妹拿着银行取款记录起诉到法院,要求被告返还这20万元作为遗产进行继承。被告拿出自己替父亲缴纳几十万元的医疗费单据称,这20万元都用于父亲治疗还远远不够,自己还垫付了一大笔费用,因父亲病重不能去,所以自己才到银行代办的。可...
-
- 司法办案,究竟以法律规定为准,还是以考核标准为准?
- 10月8日,“南方都市报”发了一篇《擅用校友信息伪造案件并自行调解?河北一法院公职人员遭举报》的新闻报道,奈何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其中的报道内容,确实令人值得警惕和深思。根据该报道,有实习律师在帮当事人网上立案时,意外的发现自己本人和自己的同班同学也成了某法院一起买卖合同案件的诉前调解案件当事人,而这是其本人和同学根本不知道的事情。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根据举报材料,“截至9月28日上午,已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