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假球”事件除了行业处罚,更应该还原真相,细查法律责任
虽然不是球迷,但还是被近期全国都在热议的一场CBA季后赛吸引了关注。法律圈和体育圈,都应该知道,目前国家正在体育界,尤其是足球界开展反腐运动。昔日的足球界大佬,纷纷传出被查的消息,之前的传闻,一一获得应验。很多人称之为“迟来的正义”,希望据此开启中国体育界公平竞技的正常生态。
就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了令人大跌眼镜的体育比赛场面:4月14日晚间,CBA季后赛12进8比赛决胜场上海久事队对阵江苏肯帝亚队中,最后1分37秒,江苏还领先4分,但他们痛失好局连续4次失误,被上海队一波10-0反超比分,结果是上海队108:104险胜江苏队,以总比分2-1晋级8强。(详见今天第四篇推送文章)
比赛直播画面下,两队的反常发挥,就算不是球迷的也能看出比赛不正常,迅速引发了网络热议。赛后话题#假球#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一,而#江苏肯帝亚##李楠##江苏男篮最后时刻连续失误#等话题也登上热搜榜。15日凌晨,网友们的愤怒甚至把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推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之后,中国篮协和CBA官方宣布将对此进行调查。
今天(4月17日),中国篮球协会纪律与道德委员会作出了《关于对'上海上海久事队'‘江苏肯帝亚队’的处罚决定》(以下简称《处罚决定》),对两只篮球队比赛成绩、联赛经费、主教练、俱乐部经理一一作出了行业内处罚。很多媒体用了严厉处罚来形容。
应该说,以上的处罚不可谓不严厉,但是是否达到了认定事实清楚,释怀网友怀疑的程度呢?恐怕非也!
首先,《处罚决定》将其定义为“消极比赛”,这个定性是否准确?
消极比赛,是指竞技比赛中,对战一方或双方为了特定目的而违背求胜原则的行为,是一种利用规则策略性的不道德行为。注意,性质仅是不积极比赛的道德行为,常见的是,眼看赢球无望的消极散漫等。问题是,领先的队伍不积极比赛,属于消极比赛吗?
作为篮球这样的群体性运动,个别球员消极比赛可能,但如果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想要达到整个球队消极比赛的程度是几乎不可能的。从媒体报道和赛场视频看,领先球队的场上球员明显屡屡犯下低级失误、场边的教练眼看着领先分数被反超却没有反应......这那是消极比赛的事儿,分明就是打假球啊!
从处罚结果看,如果定性为消极比赛的话,怎么还会将积极比赛、反败为胜的球队也进行了处罚?明明最后的几分钟,输的一方在奋起直追,分明是在“积极求胜”,怎么能算人家消极比赛?如此的处罚结果,是不是坐实了比分反超的一方,也参与到了领先队伍的消极比赛行为里?真的如此的话,更加证明了这哪是什么消极比赛,明显是两队达成一致的控制比赛结果。
其次,《处罚决定》不能止步于行业处罚,网友们更需要知道比赛画面之下的真相。
从《处罚决定》看,主要内容是处罚结果,对于事件的经过及成因,只字未提;对于事件的性质,除了“消极比赛”、“两队的行为严重违反体育运动精神”之外,再无说明,令人看得一头雾水。
基本的常识都知道,只要上场比赛的球队,都是希望赢得比赛的,哪有明明胜利在望却在最后的几分钟故意输掉比赛的?但凡如此操作的,肯定别有所图,更何况是全国性篮球联赛这样的大型商业性赛事。能让篮球俱乐部、资深篮球主教练、场上球员克制取胜心切放弃比赛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呢?这才是网友们最关心的!
可惜的是,《处罚决定》,直接越过了事实查明和真相还原,直接将事件定性为道德问题的“消极比赛”之后,就开始宣布处罚结果。没有事实的公布,怎么能有处罚的结果经得起推敲?不宣布事实经过,直接予以处罚,这明显不符合事件调查、处理结果公布的一般流程,也不会释怀网友的疑问和质疑。
综上所述,回顾这场反常赛事的现场表现乃至场上胜败结果的戏剧性扭转,存在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已经远非什么“体育精神”、“消极比赛”可以解释的。寄予厚望、经过调查之后出炉的这份《处罚决定》,并没有拿出合理的事实解释和事件具体成因对网友的怀疑着重说明,更没有对事件深层次的问题告知下一步的调查方向。
即便是按照《处罚决定》认定的“消极比赛”性质,两队究竟是如何协商要消极比赛的?甘心输掉比赛的球队为何会答应配合?俱乐部、主教练乃至场上队员,具体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些,难道不应该具体查明、予以公布吗?所谓的“消极比赛”中,除了职业道德范畴的行业处分之外,是否涉及到了利益输送等法律问题、法律责任呢?